【作者简介】孟轲,博士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现为河南师范大学校一级特聘教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知识分子问题。
【出版信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认同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新书简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问题研究
推动实现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既是一项关系中华民族千秋万代长治久安的灵魂工程,也是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更是当前转型期“四个多样化”日益凸显、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的时代场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著作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及其实现路径的初步研究,其研究主旨在于,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逻辑原理和实现路径,从而为今后更好地持续培育践行实践提供一定的学理支撑。全书着力研究和阐述了如下重要观点:
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体现着其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并反映着其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它不是精英价值观,而是大众价值观;不是价值乌托邦,而是全体人民的价值导引,因而广泛的认同性与实践性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所在。获得全体大众的广泛认同,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更是当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当代中国的社会大众主要是指数量最为广泛的基层工人、农民,基层知识分子,基层党员、干部,青少年,新生社会阶层等五大群体。他们既是社会主导价值观普及教育的基本对象,又是培育和践行活动的主体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是指数量最为广泛的社会大众作为认同主体,在认知基础上对作为认同客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接受、主动认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活动。它既是大众将这一社会主导价值取向内在转化为个体价值取向的过程,又是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内化的有机融合,从而使之由党和政府主导的外在价值规范要求变为其个体自身内心的自觉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本质上既是一种意识形态认同,也是一种典型的政治认同,其主要目标在于,使这一社会主导价值观不断成为全体大众广泛认同的价值共识、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共同坚守的崇高信仰,最终推动使之不断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人们的自觉行动。从内在机理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必须被大众认同,既是大众自身的内在需求,又是这一社会主导价值观的现实要求,同时又具有逐步建构和实现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凝练建构与认同践行双向互动发展的辩证思维,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到行为认同的一般过程,将有效的教育灌输作为实现认知认同的逻辑起点,以舆论引导传播的优化增进情感认同,以先行榜样示范促进效仿认同,以利益认同科学引导价值认同,以融入文化生产消费强化教化认同,以完善的制度设计构筑认同的可靠保障。
科学把握当前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和基本特征,是探寻该认同实现路径的基本前提。实证调研表明,当前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知较好,认同度较高,但在全方位认知、深层次认同、知行统一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普遍性知晓与少部分未知并存、一般性认知与深层次保留并存、理论性认同与实践性脱节并存等诸多基本态势。同时,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既遵循价值观认同的一般规律,呈现出社会性、实践性、多元性、能动性、渐进性、可变性、自调性和层次性等一般特征,又具有特定的个体特色,呈现出认同动因、方式和状态的差异性,认同表现的能动性和层次性,认同过程的渐进性和自调性,认同结果和践行的相对稳定性等个体特质。就群体而言,基层工人、农民群体,基层知识分子群体,基层党员、干部群体,青少年群体,新生社会阶层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分别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务实性、责任感和有限性、政治性和双面性、信仰性和非均衡性、功利性和求异性等特质。
深入分析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主要动因、阻碍因素以及在认同建构实践中存在的不良倾向,是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实现路径的重要条件。从认同动因来看,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产生认同,主要源自于自身的利益需要、精神寄托、情感接受、价值共鸣、认知结构、外界环境等因素,而表达方式的抽象化、传播路径的单一化、党员领导干部知行的分裂性、利益表达和维护的缺陷性和间接性、制度约束的异化性、价值观构成的多元等因素则是当前影响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主要障碍。当然,由于转型期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张力性并存,以及主导价值观理论宣传教育的空泛性、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效应”等因素,社会大众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也存在着认知心理上的“逆反化”、认同情感上的“淡漠化”、接受方式上的“被动化”、言行选择上的“自由化”等不良倾向,需要我们着力优化理论接受、利益引导、体验体认等对策机制,进行有效矫正。
推动实现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是一项关系中华民族千秋万代长治久安的灵魂工程,同时又是一项内容复杂、任务艰巨、涉及范围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探索多种实现路径。基于培育和践行活动特别需要教育引导和启发引领大众的现实考量,当前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应当探索实行如下几种基本路径:凝炼价值观念表达,引导大众普遍认同;构建分众教育体系,普及大众认知认同;优化舆论引导传播,增进大众情感认同;突出榜样示范引领,激励大众效仿认同;建立健全利益机制,引领大众行为认同;融入文化生产消费,培养大众教化认同;完善制度机制指引,促使大众自觉认同;拓展认同建构实践,推动大众参与认同。
【基金项目】本著作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12BKS089)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2017-CXTD-05)、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文社科类)(2016—CX—010)、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16-JCZD-11)之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