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会员登陆
学术成果

Scientific Research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成果 >> 学者成果 >> 正文

    国外政党变革的主要经验与理论思考

    发布日期:2010-07-30 作者: 浏览次数:

    自1679年现代意义上的政党雏形在英国产生之后的330多年来,政党政治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展,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政治形式。与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并行,政党变革作为政治现代化的关键内容与核心驱动,成为当今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普遍追求。纵观国外政党变革的历史进程,发生在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欧洲民主社会党或工党在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时期的转型,可以看作是国外政党变革的第一次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中间社会阶层的扩大,欧美国家的一些政党因淡化政党的意识形态色彩、模糊政党的阶级界限、确立“全民党”的立场而出现的所谓“兼容型政党”现象,被认为是国外政党变革的第二次浪潮。国外政党变革的第三次浪潮是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发生的世界政党组织体系的大调整和政党文明谱系大变局。新世纪以来国外一些国家的执政党越来越重视党的自身建设的战略性思考,注重从政党政治理论的角度思考党的自身建设,从政党政治发展规律的高度谋划党的发展,其所践行的由“传统政党”向“现代政党”的转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政党“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可以看作是当今国外政党变革的新篇章。

    国外政党变革的历史经验很丰富。第一,通过意识形态中间化来增强政党价值观的吸引力。政党意识形态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是该政党存在的思想基础。从西方政党变革来看,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主要是通过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来实现的。国外政党一般都在保持意识形态继承性的同时,注重使自己的意识形态具有充分的涨力,努力扩大意识形态对社会多元价值的包容力度。实践证明,意识形态包容性强的政党往往对意识形态采取实用的态度,很少对意识形态进行空洞的宣传和刻意强化。正是这样,国外政党基本上都是根据实际政治需要灵活地变换策略,在保持其基本政治属性的前提下调整理论和主张。这种适时变换增加了意识形态在政党体制内外的吸引力,推动多元价值的一体化整合,既有利于党内和谐也有利于政党价值观对社会的渗透。第二,通过政党立法把政党行为限定在法律规范内。当今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国家体制下,政党政治是宪政运行的核心变量,政党只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受到法治的规范,才能保证宪政的健康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把政党活动纳入法治化轨道,是为了避免政党在运作过程中出现各种不规范现象,保证政党的一切活动都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使各个政党都能够有序参与国家权力和经济社会事务。国外政党纷纷通过宪法或专门的政党法对政党行为进行规范,对政党权力滥用、政党决策随意性、政党腐败等现象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有政党的基本法律。通过政党立法实现政党运行的法治化是政党现代化变革的根本要求。第三,通过建立规范的政治参与制度形成以政党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伴随着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阶级分层和社会流动加速,新产生的社会力量在一定政治氛围下往往会组织成一个利益集团并借助于政党提出对政治体系的各种权利要求。对此,国外政党的基本做法就是增强其兼容和同化功能,通过开辟各种新的制度通道,把各种新生社会力量吸纳到自己的政治体制或政党体制中来,使它们变成体制内要素,形成一个以自身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采取的具体策略就是尽可能的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使社会各种利益群体通过规范的政治参与逐渐形成对政党利益观的认同。第四,通过建立扁平化的网络管理模式促使政党由控制型权力结构向参与型权力结构转变。西方传统政党在组织结构上同世界其他政党基本相同,都呈现出自上而下的科层结构形式,其优势表现在权力结构和决策的制定集中在党的高层。然而,信息革命的发展冲击了西方政党旧的组织结构,使其内部结构开始向扁平化发展,逐步建立网络化的组织管理形式。这种扁平化管理模式的优点是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使组织内部的联系更为紧密,有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种模式注重政党与公民的沟通与协作,把高度集中的政党权力更多地直接或间接分配给普通党员和社会民众,强调充分调动党内成员的参与积极性,促使政党权力结构由控制型向参与型转变。第五,通过拓展新的民主形式巩固政党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国外政党形成了明显冲击,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广大成员已不满足于在较为健全的党内选举体制下开展选举活动,更多的普通党员和公民对选举的参与能力和要求都在提高,需要政党开拓新的民主形式。为此,西方政党在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同时,有序扩大参与民主和社会民主,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增加普通党员和公民参与政党活动的机会,改善或进一步提升他们对政党的认识,巩固政党的社会基础。这也是西方政党为适应政治民主化浪潮而采取的普遍做法,既满足了党内外日益涌动的民主需求,又拓宽了政党生存的社会空间,体现了民主及其有效实现对政党发展的价值。

    国外政党变革的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经验丰富,其中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从政党政治基本理论的角度加以认识,从政党政治发展规律的高度加以把握。第一,国外政党变革是国外政党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基于自身生存、发展和发挥作用的现实需要,对意识形态、组织形式、纲领目标、组织基础、制度规范和活动方式等政党诸要素进行的调整、转变或转型。政党领导人的更替、党内主导力量的变化、政党战略目标的调整、政党工作重点的重新确立,以及政党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等,都会引起政党自身的变革;政党任务的历史规定性和政党生态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政党变革内容的多种多样,社会公众对政党期待的不同以及政党自身面临危机的具体感受的不同,政党变革的逻辑起点、价值追求、内容选择及其实践形式也不一样;政党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和发展,必然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经由传统政党的自我改造和对新兴政党的模仿而走向新的政党文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党普遍的价值追求。第二,“主义”是政党的灵魂,思想是政党的根本。一定的政党意识总是标识着一定的政党,一定的政党总是体现着一定的政党意识;政党意识规定着政党行为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政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质量;政党意识是政党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政党意识的与时俱进既是政党文明发展的逻辑起点。第三,政党职能作为政党政治的基本理论范畴,是从根本上回答政党“应当做什么的”问题的。历史主题赋予政党本质、政党本质规定政党职能、政党职能要求政党能力、政党能力反映政党文明发展水平的逻辑关系,决定了政党职能及其实现,从总体上反映着政党变革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政党面临的任务、所处环境及其领导和执政对象的基本情况变了,政党的具体职能也必须有相应的转变。政党职能的清晰定位是政党变革的关键所在。第四,政党政治的性质定位属于民主政治,是民主政治既有发展但又发展不够充分的产物,是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的一种实践形式;广泛而又充分的党内民主、党际民主、国家民主和社会民主,是现代政党政治的根本性质和总特征,是衡量政党文明发展水平的总标尺;民主的实践形态是权利保障,最大限度地保障党员权利、政党权利和人民权利是政党变革的根本价值指向。第五,政党权力是政党政治的基本动力,是实现政党政治目标的基本手段;政党权力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其运行的有效性与否,是政党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识;政党权力的依法获取、依法行使、依法评价、依法监督和依法保障是政党变革的内在要求。第六,政党法治作为政党文明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形态,包含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等丰富的制度意蕴;融汇法律至上、权利保障、权力制约、依法执政等诸多的价值取向;涉及政党政治的主体、客体、目标、原则、依据、形态及其与法治国家的关系等若干内容;涵盖政党内部和外部活动全部政党生活,贯穿于政党自身事务管理和领导、执政整个政党行为的全过程。塑造政党的法治特征,使政党的内部治理和外部活动体现法治原则,是政党变革的内在要求。

    上一条:臧秀玲承担的俄罗斯政党政治研究课题结项

    下一条:关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科学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