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认识水平
王韶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认识,旨在以高度的精神自觉、价值自觉和方法论自觉,经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主体性与创造性的系统化认识,建构一个既反映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一般规律,更体现中国共产党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体规律的知识整体,以此塑造新型政党文明知识生产及其系统化呈现的中国样态。它的政治价值和学术意义在于,以一种崭新的党建理论范式,体现一种新型政党文明体的历史性兴起,以不断产生新坐标的内源性文明要素和富有时代气息的价值形态,标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强大政党建设话语权的时代性确立。
一、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学理化的认识自觉
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史和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史表明,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密切相连。党担负着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党的建设就应当提升到什么样的历史高度;党建实践推进到什么历史阶段,党建理论就应当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可以得到的基本认识是,党建理论的学术化认识、学理化阐释和系统化把握,是党建知识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建经验知识化体现政党进步的科学内涵,而党建知识专业化则标识政党文明演进的尺度,意味着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可能达到的历史高度。可以形成的重要结论是,一部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实践创造史、文明贡献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态不断完善、价值不断彰显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建知识体系的成长史。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战略高度,围绕建设什么样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主线,提出了一系列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世界政党文明谱系注入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中国元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所体现的真理性、道义性、价值性及其对世界政党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源自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建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学说的守正创新,根据于新时代以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创造,丰富于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借鉴于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历史经验和其他国家进步政党管党治党建党的有益做法,成就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马克思主义强大政党的历史伟业,整体上呈现出世界上最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建设的大格局、大气象。
“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迫切需要立足于中国之路、中国之治,系统化、深层次地探讨“中国之理”,从规律层面深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四个之问”本质上是“政党之问”。在当代中国,“政党之问”的关键在于以党建理论自觉赢得党建实践主动,不断开辟新时代党建伟大工程的新境界。强国必先强党,强党必定党建理论强,而党建理论强的最高表现就是具有科学而完备的党建知识体系。理论和实践都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有力,离不开党建理论的证成力和解释力;中国共产党要成长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政党,内在要求完备的党建知识体系与之相配套;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也离不开党建知识体系的关键支撑和价值统领。
总的来讲,提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认识水平,是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科学性的需要;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学术化认识、学理化阐释和体系化构建,引导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知识体系建构的需要;是丰富“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的思想内涵、提升其学术品质、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同时,这也是不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面向未来、走向世界,更好地做到“有理说得出,说了传得开”,在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世界政党文明演进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需要。
二、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学理化的价值支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根本指导,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管党治党与治国理政、兴党强党与民族复兴的内在规律,是一个由众多理论要素构成的马克思主义强大政党建设的知识系统。它以原创性很强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在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在世界政党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鲜明的标识性价值。
从理论基点和价值支点的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学理性”可以从以下若干方面认识和把握: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文化根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牵引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价值统领是伟大建党精神;根本使命是为党护党、兴党强党;最高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主题主线是“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实践基础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内在动力是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目的要求是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素支撑是 2023 年 6 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的“十三个坚持”;价值形态是政治立党、思想建党、组织强党、作风兴党、制度治党、正风肃纪;实践载体是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方法论原则是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些价值支点,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大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守正”,更是基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强大政党建设的实践创造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创新”。蕴含其中的“原理性”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理论谱系增添了颇具时代气息的“中国元素”,为世界政党文明发展做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贡献”。
三、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学理化的逻辑理路
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放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建党学说、放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思想谱系中予以比较分析,是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根本性质、理论渊源、发展逻辑、立论根据、理论结构、方法论原则、时代特征及价值贡献的应有之义,因而是提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学理化认识水平的内在要求。
从思想逻辑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方面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认识。其要义在于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认识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性推进,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建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党建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化认识结合起来,在知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丰厚的实践沃土、厚重的文化底蕴及宽阔的世界胸怀的基础上,深化对其“所以然”“所以必然”的认识,以此在“历史必然性”的最高层面,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从内容结构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理论原理”与“策略原理”的有机统一上,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认识。其中,“理论原理”主要揭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诸因素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及文明贡献,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贡献了什么”的问题;“策略原理”主要揭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实现途径、方式方法,回答“怎么做”的问题。“理论原理”与“策略原理”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内涵的两个基本方面,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越来越贴近真理的同时,在实践机制上也不断完善,越来越走向科学。理论认识层面上真理性与实践层面上科学性的相互促进,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内在统一上,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兴党强党上的理论自觉、实践主动与文明创造。
从理论层次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认识。这里讲的“宏观”层面,即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党建篇”,是一个科学系统、逻辑严密、有机统一的整体,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等方面,体现这一重要思想“学科体系”的问题。这里讲的“中观”层面,即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理论范畴”的角度,把握其“价值体系”的要素构成、相互关系、作用机理与价值功能,体现这一重要思想“学术体系”的问题。这里讲的“微观”层面,即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基本概念”的角度,把握其“学术体系”的若干知识单元,体现这一重要思想“话语体系”的问题。
总的来讲,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认识,是在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知识总和”的基础上,经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学术化转换、学理化阐释、范畴化表达以及体系化构建,通过成体系的理论——学科体系建设、成体系的范畴——学术体系建设、成体系的概念——话语体系建设的学术加工,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真理性、道义性、价值性的本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解和认知。
文献出处:《泰山学刊》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