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会员登陆
工作要闻

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要闻 >> 中心要闻 >> 正文

    杨燕、吉秀华等参加第二届全国政党理论博士生学术论坛

    发布日期:2015-06-25 作者:宋伟 浏览次数:

    2015年6月19-21日,“‘比较视野下的政党政治与国家治理’全国政党理论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政党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财政部科学研究所“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共同举办。经论文评审,山东大学政党研究所的博士生杨燕、吉秀华、马树颜、仲伟通、宋伟、谢小飞获邀参加此次论坛,并分别就所提交的论文作论坛发言。

    杨燕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的党群关系构建问题,提出新时期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必须吸收和把握历史上形成的处理党群关系的经验,做到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注重党风建设,完善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实现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化、法治化,把党联系群众能力、服务群众能力、解决冲突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根本途径。

    吉秀华就中国人民政协与越南祖国阵线的协商民主进行全方位比较,谈到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越两国在民主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中国的协商民主以人民政协为主要载体和依托,越南的协商民主以祖国阵线为主要载体和依托,两者分别作为本国的政治协商和统一战线组织,在各自国家的协商民主中发挥作用。

    马树颜对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治国理政的法治经验进行总结,认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及其领导人从执政开始就把依法治国,积极维护有利于新加坡生存发展的良好社会秩序作为重要执政目标,并始终如一地坚持和贯彻,其所形成的经验对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治国战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仲伟通就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制度治党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制度治党就是中国共产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活动范围内,依靠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有效规范党内事务、硬性约束党员行为的自身治理过程,鉴于中国共产党自身治理的实际,制度治党在目标匹配、系统支撑、有效执行和绩效发挥方面存在诸多困境,为此要从建立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逐步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牢固树立制度信仰等环节,进一步优化制度治党的路径。

    谢小飞从参政党能力生成的基础性因素出发,论述参政党能力建设的困境和对策。她认为,参政党能力生成的四个基础性因素是政党意识形态、政党组织、制度安排和活动方式。参政党能力是参政党生存、发展的关键,是完善中国政党制度不可忽视的要素,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参政党能力形成的基础来看,中国参政党能力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政党意识形态有待加强;政党组织发展面临困境;参政党自身制度有待完善;活动方式有待改善。相应地,各民主党派需要紧紧围绕这些方面做出调整,以提升参政党能力。

    宋伟以民主为视角探讨党的领导与国家法治的关系,指出从民主的视角来看,党的领导与国家法治是民主政治空间的不同维度,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指向人民当家作主的终极民主目标;国家法治是实现党的领导目的的重要保障;党的领导是国家法治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来改善党的领导,才能使党领导的法治建设走向“良法善治”。党的领导与国家法治之间的统一是根本性的,两者的矛盾性是有条件的,只有凸显民主价值,张扬民主进步才能实现党的领导和国家法治建设的良性互动。

    全国政党理论博士生学术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党校、山东大学等全国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发起,首届论坛于2012年10月19日在山东大学举行。

    (宋伟供稿)

    上一条:秦志龙、靳贺、何淼等参加2015年山东省科社、政治学年会

    下一条:臧秀玲教授应邀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