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会员登陆
学术成果

Scientific Research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成果 >> 学者成果 >> 正文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民主政治发展

    发布日期:2012-09-23 作者: 浏览次数: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既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制度成果,也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制度依托。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作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制度载体和实践机制,它的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根据中国民主政治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以升华政党制度理论为首要任务,以强健政党制度主体为核心内容、以完善政党制度规则为重要环节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系统建设,是回应当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面临诸多挑战的现实需求,是推进中国民主政治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升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为民主政治发展提供科学的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是基于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丰富实践而形成的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本质特征、价值功能及其形成发展的系统认识。它作为一种特定的政治观念,体现着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依赖和理论框架,标识着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逻辑演进和价值依归。升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目的在于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价值取向的科学水平。

    第一,深化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由来的认识,不断增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制度依托的理论自觉。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特定的价值取向、社会生态、力量对比及时代特点等关键变量。当代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实行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历史形成的基本结论是,以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为实践机制的民主政治建设,既体现了现代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政党主导国家政治,又遵循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共产党主导国家政治,更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具体规律——多党合作制主导国家政治。

    第二,深化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特征的认识,不断增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不能照搬西方模式的理论自觉。以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为根本特征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一起,在共同推进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新型政党制度,蕴含着政党制度的一般原理,体现着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原则,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民族特性和本质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能套用西方政治框架、照搬西方发展模式,只能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之有机统一的民主政治发展之路。

    第三,深化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的认识,不断增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与政党制度建设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理论自觉。政党制度建设的民族特性与政治发展现代性的密切结合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共性;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与政党制度构建的理念相互作用构成政党制度的发展机制。实现民主政治发展与政党制度建设的相互促进,既要深刻认识以政党制度的民族性推进政治发展的现代性,以政治发展的现代性提升政党制度的民族性,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路径;还要准确把握用丰富的民主政治实践检验已有的政党制度框架、发展现行的政党制度内涵,形成“经验推动”和“理念引导”的良性互动,是政党制度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强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主体,为民主政治发展奠定坚强的组织基础

    政党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也是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的工具。民主是政党的生命所系、价值所依、力量所在。当代中国政党作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主体,其系统性能、民主能力以及政党关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主政治的建设质量。强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主体,目的在于通过政党系统建设为民主政治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基础和主导力量。

    第一,努力增强政党系统性能,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主体是由当代中国各政党的自身要素和不同政党的组织要素按一定规律组成的政党系统。政党系统性能根源于政党系统结构,是政党制度主体在实践中所呈现出来的治党管党、多党合作、执掌政权、参政议政、管理社会、党际交往以及政党学习诸能力的总和。民主性是当代中国政党系统的根本属性,评价政党系统性能的根本标准,是看它在多大程度上为党内民主和党际民主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在多大意义上为人民民主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第二,不断强化政党民主能力,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提供强劲的能力支持。民主能力作为政党综合能力的核心内容和价值指向,是由确立民主理念、明确民主内容、夯实民主基础、健全民主体制、选择民主方式、培育民主资源以及优化民主环境等内容构成的政党民主能力体系。加强政党民主能力建设旨在提升政党发展人民民主的实际本领。这一本领之于中国共产党来讲,就是要不断增强以民主执政为核心内容的民主理论创新能力、民主制度建设能力、民主发展领导能力以及民主风险化解能力;之于各参政党来说,就是要不断增强以参政议政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民主监督能力、民主协商能力和民主带动能力;而之于中国政党制度主体而言,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政党推动党内民主、党际民主、国家民主和社会民主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能力。

    第三,积极构建和谐政党关系,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提供健康的组织体制。政党关系作为国家政治关系的重要内容,其基本性质和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主政治的发展取向和发展质量。中国共产党与各参政党之间形成的领导与接受领导、执政与参政的政治性关系,合作协商的机制性关系以及互相监督的功能性关系构成了当代中国政党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为政治前提、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制度保障、以实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实践要求的政党关系建设机制,是促进当代中国政党关系和谐发展的路径选择。

    (三)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规则,为民主政治发展提供稳固的实践依据

    制度规则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核心要素。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规则意识是否强化、内容是否健全以及对其评价是否得当,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实践依据是否可靠,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第一,强化规则意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规则意识是指政党组织及其成员对有关政党制度的“章程”、“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的基本看法。它作为一种特定的政党文化现象,既具有标志规则性质的价值,也具有维系制度存在的功能。强化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规则意识,一要深刻认识规则形态的历史必然性、规则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具体内容的可塑性,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规则的发展轨迹;二要准确把握普遍约束性、结构合理性、系统完整性及实践操作性,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规则的基本属性;三要明确看到实现政党行为的合理化、制度化和有序化,是政党制度规则的价值指向;四要努力养成遵守政党制度规则的习惯,使之成为政党素质的重要内容、政党活动的自觉行为。

    第二,完善规则内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规则是由主体不同、范围不同以及功能不同的规则要素构成的有机体系。根据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需求与规则供给的实际情况,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规则建设的重点不在于单项规则的增多,而在于多项规则之间的耦合;也不在于某个领域规则的具体建设,而在于不同规则功能的挖掘及其之间的有效连接和价值互补。其主要目的在于以规则体系的整体性能,保障民主政治的有效运行和科学发展。

    第三,健全规则评价体系。政党制度规则的评价体系涉及评判标准、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方法诸多内容。评价政党制度规则不仅要有“质”上的判断,还要有“量”上的评估。事实表明,政党制度规则运行客观上存在“资源占用”与“资源产出”的关系,有一个“经济学”的问题。以较少的资源占用获得较多的资源产出,是对政党制定与执行制度规则能力的集中检验。评价政党制度规则的优劣,不取决于规则本身,而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培育了民主要素、提升了民主意识、激活了民主动力、拓展了民主空间、优化了民主生态。

    上一条:刘飞: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与社会稳定关系探析

    下一条:政党建设与社会稳定——基于中国共产党维护社会稳定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