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思想及其启示
蒯正明 李浩
【摘要】阶级性、革命性、人民性、先进性是无产阶级政党鲜明的政治属性。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的命题,但他们在创建和领导无产阶级政党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思想和要求。总的看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思想主要包括:一是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属性,坚守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立场;二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纲领,捍卫党的纲领和政策主张;三是坚持和加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四是注重从政治上实现党的自我巩固,以政治建设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新时代深化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需要将坚守党的政治立场、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及从政治上巩固党的组织统一起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 无产阶级政党 政治建设 现实启示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所面对的大党独有难题及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3AZD077]的阶段性成果。
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政治属性,政治属性是政党的第一位属性.阶级性、革命性、人民性、先进性是无产阶级政党鲜明的政治属性。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建设就是通过维护党的政治属性,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保证党完成自己的政治使命,实现自己的政治追求。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的命题,但他们在创建和领导无产阶级政党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思想和要求。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思想,对于深化认识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基本原理,把握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属性,坚守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立场
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政党的阶级基础和政治立场是判断该党性质的重要标志。对于政党与阶级的关系,恩格斯明确指出,“在英国,各个政党都是与社会阶层和阶级相一致的”。托利党的基础是贵族,辉格党的基础是资产阶级上层,即工厂主和商人。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面而产生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群体。“工人和资本家的对立越尖锐,工人中的无产阶级意识也就越发展,越明朗。”无产阶级政党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斗争从不成熟的自在阶段发展到较为成熟的自为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让工人运动从自发、自为的斗争状态逐步发展到自觉斗争阶段,并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引。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是“党所依靠的堡垒和力量”。不过,无产阶级政党并不等于无产阶级本身,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是由无产阶级中最先进的分子组成的。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属性。无产阶级政党以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对此,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就明确指出:“政治解放同时也是同人民相异化的国家制度即统治者的权力所依据的旧社会的解体。政治革命是市民社会的革命。”政治解放实质上就是资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革命。政治解放是人类解放的一大进步,但政治解放只是人类解放的一个必要环节,要实现人类解放,必须依靠无产阶级。“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及其内在的本质关系,分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相对立的经济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异化劳动的本质性联系,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1847年6月,共产主义者同盟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恩格斯专门为大会草拟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明确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标是“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并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夺得政权后的第一个措施就是“保障无产阶级的生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通过揭示无产阶级受剥削的根源,阐明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阶级组织,它的利益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共产党的最终目的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
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之后,马克思对其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并于1850年3月写了《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马克思在其中明确指出,“民主派小资产者根本不愿为革命无产者的利益而变革整个社会”,“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任务却是要不断革命……在于建立新社会”。在这里,马克思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同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政党的区别。在后来的《资本论》中,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财富积累与贫困积累两极分化的根源,明确将“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确立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
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属性是其重要的政治优势,无产阶级政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守自己的阶级属性。1879年,针对“苏黎世三人团”鼓吹无产阶级政党应成为“‘一切富有真正仁爱精神的人’的全面的党”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致奥·倍倍尔等人的信中明确说:“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如果按照“苏黎世三人团”的观点,无产阶级政党和一般的资产阶级政党就没有什么区别了。“苏黎世三人团”实质上要取消党的无产阶级性质,竭力淡化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属性,使无产阶级政党由工人阶级的革命性质的政党变成社会改良主义的政党。
总之,任何政党都代表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来没有什么非阶级的、超阶级的政党。只要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政党就一定是阶级的政党。鼓吹“全民党”势必把无产阶级政党建成充斥着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大杂烩,必然使自己失去工人阶级政党的阶级性质。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与人民性是一致的,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属性和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也是内在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始终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属性、坚守人民的政治立场,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
二、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纲领,捍卫党的纲领和政策主张
政党的政治纲领体现着政党的性质和政党的政治主张,群众就是通过政党的纲领和政策来了解政党,认识政党,判定政党的价值追求和发展水平,由此决定对政党的态度。政党如果有了正确的纲领,也就为其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提供了基本保证。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纲领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在《给威·白拉克的信》中指出:“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总之,无产阶级政党纲领是增强自身凝聚力、提高群众对党的认同的重要武器,有了正确的纲领,就会使无产阶级政党在思想上有遵循、在行动上有方向、在斗争中有武器。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纲领性文献。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他们后来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一篇序言即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将《共产党宣言》定性为党的“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还批判了各种社会主义流派,捍卫党的纲领。例如,对于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就批评他们用抽象的超阶级的哲学理论否定阶级斗争的存在,“这种人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对于空想的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拒绝一切政治行动,特别是一切革命行动”,“因此,这些主张本身还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之后,针对路易·勃朗主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用“组织劳动”、建立“社会工场”、实行“劳资合作”等改良主义办法,消除一切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观点,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要在资产阶级共和国范围内稍微改善一下自己的处境只是一种空想”。
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其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纲领和章程。受总委员会的委托,马克思专门为第一国际起草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以大量确凿的事实说明,社会财富的增长完全是有产阶级的财富和实力的增长,以及资本主义的“繁荣”,反而加深了无产阶级的贫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在此基础上,该宣言进一步提出,“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明确指出,成立国际工人协会的目的是使协会成为“工人阶级得到保护、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既坚持了《共产党宣言》规定的基本原则,又能够被各派工人组织所接受,做到了“实质上坚决,形式上温和”。它们是继《共产党宣言》之后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为了捍卫党的政治纲领,马克思恩格斯也对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流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反对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针对蒲鲁东主义提出的建立生产合作社和所谓“交换银行”就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弊病的错误主张,马克思明确指出,“蒲鲁东主义的实质——整个蒲鲁东主义首先是反对共产主义的一场论战”。恩格斯也认为:“蒲鲁东的改革计划将怎样指向使社会一切成员都变成小资产者和小农这一目标。”二是反对各种改良主义。针对英国工联主义宣扬阶级调和、把争取生活条件的细微改善作为自己唯一目的的做法,恩格斯批评说:“英国的工人运动多年来一直在为增加工资和缩短工作时间而罢工的狭小圈子里毫无出路地打转转……”无产阶级要彻底解放自己,就应该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19世纪70年代,针对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与全德工人联合会两派联合过程中制定的机会主义纲领《哥达纲领》,马克思明确指出,这是一个“极其糟糕的、会使党精神堕落的纲领”。1875年,马克思带病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全面彻底地批判了拉萨尔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马克思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与“高级阶段”。“第一阶段”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与高级阶段的区别在于成熟程度的不同、发展水平的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为之后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区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能否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纲领,则是判定其在政治上是否成熟的标准。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其纲领,要以党的奋斗目标为出发点,也需要与不同阶段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因此,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既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原则性,又要结合不同阶段党面临的任务,把党的最终目标与不同阶段的斗争实际结合起来。无产阶级政党不仅要重视制定正确的纲领,更需要以纲领指导实践。“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此外,无产阶级政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面临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党需要与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坚定捍卫党的政治纲领,保证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三、坚持和加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维护党中央的权威
无产阶级政党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最高理想,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决定性条件,无产阶级政党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建设来说,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共产主义者同盟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尤其是同盟组织的领导机制并不完善。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中直言:“个别的区部和支部开始放松了,甚至渐渐地中止了自己同中央委员会的联系。”为了凝聚革命力量,无产阶级政党要加强同本阶级群众的联系,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都成为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不仅如此,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工农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发挥各种协会和组织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革命时期分散在德国各地的同盟盟员对工人协会、农民协会的影响和作用,表示“中央委员会希望所有支部和盟员都了解到,同盟这样影响工人组织、体操团体、农民组织、雇农组织以及其他组织,是有重大意义的”。之后,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他认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其目的是使资本的统治和对劳动的奴役永世长存,无产阶级的利益即使在资产阶级的最进步的国家形式——民主共和国的范围内也是根本不可能得到满足的,无产阶级为了获得自身解放,必须提出大胆的革命战斗口号——“推翻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专政!”
第一国际发展后期,其内部发生了巴枯宁宗派集团的阴谋分裂活动。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主张个性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权威,推崇无政府状态。巴枯宁不仅以反对权威为理由来阻止无产阶级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夺取政权所进行的革命斗争,而且把反对权威作为政治武器,进行分裂和破坏第一国际的宗派活动。对于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坚决的批判和斗争。1870年3月,马克思在《机密通知》中批评说:“巴枯宁本人,社会理论领域中一个最无知的人……”马克思在致弗·波尔特的信中批评巴枯宁时说:“如果说他在理论上一窍不通,那么他在干阴谋勾当方面却是颇为能干的。”针对巴枯宁于1871年抛出的公开分裂第一国际的《桑维耳耶通告》,1872年1—3月,马克思恩格斯专门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写了题为《所谓国际内部的分裂》的内部通告,逐条驳斥了《桑维耳耶通告》,揭露了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分裂活动。为了彻底粉碎巴枯宁集团的分裂破坏活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于1872年9月在海牙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恩格斯在大会上代表总委员会宣读了关于巴枯宁集团进行阴谋活动的调查报告。大会经过讨论,最后通过决议,把巴枯宁及其集团的主要骨干吉约姆开除出第一国际。
1871年巴黎工人和革命群众举行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成为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1872年1月,恩格斯在致卡·特尔察吉的信中提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捏在一起”。之后,恩格斯于1872年10月—1873年3月专门写了《论权威》一文。该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观。恩格斯认为,权威对维持和发展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是绝对必要的,没有统一的意志,就不可能有组织起来的联合行动,而大家必须服从的统一意志就是权威。“联合活动就是组织起来,而没有权威能够组织起来吗?”
总之,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使命追求决定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凝聚各种力量、提高党自身的战斗力和组织力,夺取革命的胜利。同样,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还需要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权后,不可能一下子消灭剥削阶级,也不可能通过一次行动改造私有制。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凭借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力量,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并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产主义积累物质财富,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各种条件。
四、注重从政治上巩固党的组织,以政治建设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政党组织是实现党的使命的力量支撑,无产阶级政党要实现奋斗目标,就必须注重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将党的政治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以政治建设巩固党的组织。
第一,以无产阶级世界观武装全党,坚定党员的政治信仰。恩格斯认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以无产阶级世界观武装全党,使工人阶级“认清自己的阶级利益,尽快采取自己独立政党的立场” ,“使欧洲无产阶级,首先是使德国无产阶级相信我们的信念是正确的”。他们在改组正义者同盟的过程中就明确规定,盟员要“不信仰一切宗教,不参加任何宗教团体和一切仪式”,“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发展道路和最终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指出,共产党人“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 。之后,他们多次强调坚定无产阶级政党信仰的重要性。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有大批的小资产阶级涌入党内,并企图按照他们的世界观来改造党,为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同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斗争,因为“无产阶级如果向这些思想和愿望作出让步,它就会丧失自己在历史上的领导地位”。
第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场合对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内政治生活进行了论述,主要包括:一是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关于党的组织体系,《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将党的组织划分为支部、区部、总区部、中央委员会和代表大会。支部在整个同盟组织体系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该章程规定,接收盟员的决定必须获得支部一致通过,同时,“支部应定期召开会议,至少每半个月一次;它至少每一个月向区部作一次书面报告” 。就党支部的建设来说,一方面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我们容许每个支部对实际运动抱有自己的理论观点,但是有一个前提,即不得提出任何与我们的章程直接抵触的论点” 。二是维护党的团结。对于无产阶级政党而言,团结是生命所在,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障。早在1847年11月,恩格斯就在《关于波兰的演说》中深刻阐述了党的团结问题。他指出,“既然各国工人的生活水平是相同的……他们就应当共同战斗” 。巴黎公社革命显示了团结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伟大力量。同时,巴黎公社的失败也从反面告诫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政党加强团结具有极大的重要性:“革命应当是团结的,巴黎公社的伟大经验这样教导我们。”当然,无产阶级政党所需要的团结决不是一团和气的、无原则的团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团结是以实现无产阶级的政治目标为出发点的,共产党决不应去追求那种不是基于共同思想和共同目标的、不可能达成的团结。三是正确开展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正确开展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1847年12月,恩格斯在《路易·勃朗在第戎宴会上的演说》中明确指出:“各国民主主义者的团结并不排斥相互间的批评。” 1889年他又在《致格·特里尔》一文中谈道:“批评是工人运动的生命要素,工人运动本身怎么能逃避批评,禁止争论呢?”他强调,党的领导人应当勇于就党的错误进行自我批评,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不仅不会削弱党,反而有利于党的建设,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是最好的学习。
第三,建设廉洁政治,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本色。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政治权力产生于经济权力,私有制是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占统治地位,资产阶级政党不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他们轮流执掌政权,以最肮脏的手段来达到最肮脏的目的”。资产阶级政党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和利益分配的工具,资产阶级政党对权力的争夺和资本主义的金钱政治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有效遏制腐败。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其与腐败不相容。为了推动廉洁政治建设,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本色,无产阶级政党需要做到:一是加强党内监督。在党内,所有成员一律平等,毫无例外地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任何一个身居高位的人,都无权要求别人对自己采取与众不同的温顺态度。”对于党内腐败分子,应将其清除出党,“当各种腐朽分子和好虚荣的分子可以毫无阻碍地大出风头的时候,就该抛弃掩饰和调和的政策”。二是建设“廉价政府”。对此,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巴黎公社的做法,“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廉价政府”是资产阶级革命中提出的概念,目的是抗拒封建专制政府对资产阶级的肆意剥夺。马克思指出,巴黎公社真正实现了这一口号,“因为它取消了两个最大的开支项目,即常备军和国家官吏”。无产阶级政府之所以能够建成“廉价政府”,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无产阶级政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私利,任何为个人或小集团谋私利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同党的宗旨不相容的。三是加强民主监督。无产阶级取得了国家政权,建立了自己的政府以后,怎样才能做到廉洁用权,防止社会公仆变成社会的主人?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政权建设的经验时认为,人民必须掌握监督权,使一切社会公职“总是处于切实的监督之下”。“公社是由巴黎各区通过普选选出的市政委员组成的。这些委员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罢免。”罢免是人民群众监督公职人员的重要措施,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需要赋予人民群众罢免权。
五、启示与思考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注重“讲政治”,以党的政治立场、政治目标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向,以党的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保障,以党的政治建设推动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愈发复杂,随之而来的风险和挑战也更加突出。同时,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长期存在,需要党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切实增强政治自觉、历史自觉、行动自觉,驰而不息深化党的政治建设。
第一,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党的建设和执政实践的全过程。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群众认同,就在于党始终坚守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立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需要做到:一是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领导方法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尤其要适应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新要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建立健全党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化解群众矛盾机制、保障人民利益的科学决策机制等,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解决复杂矛盾、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二是维护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为民造福要聚焦人民需要,有针对性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新时代新征程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畅通人民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解决好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三是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共同富裕尤其要注重完善收入制度,通过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把“蛋糕”切好分好,有效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二,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习近平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新时代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需要做到:一是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党的基本路线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尤其要把党性教育与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结合起来,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重大意义。党在考察和选拔领导干部的过程中首先要看其是否拥护党的基本路线,以保证党始终有一支忠于党的领导、捍卫党的基本路线、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干部队伍。二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创造性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能力。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不断提高执行水平,结合实际创造性抓好工作。”党的领导干部要自觉作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率,既坚决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又注重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各方利益的交汇点和结合点,不断探索党的政治建设与具体工作的结合点,创造性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三是反对和抵制违背党的基本路线的错误言行。党员干部要根据基本路线来明辨是非,摒弃“老好人”思想,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坚守底线,坚决反对和抵制一切违背、歪曲、否定党的基本路线的言行,在与各种错误思想和言行的斗争中进一步深化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与认识。
第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领导权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根本问题。无论是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还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来看,党的领导都关系到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的兴衰成败。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其他特征……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最本质特征派生的”。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需要做到:一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融入党内的各项制度之中,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二是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制度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约束性,要使党的领导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保障。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需要建立健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党中央对重大工作领导体制、党领导各级各类组织的制度,同时贯彻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等,以制度建设保证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三是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执行机制,即通过落实各级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党内请示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党内监督机制、完善党内问责机制等,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第四,以党的政治建设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需要通过筑牢全党政治信仰、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维护党的政治本色等举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一是要加强党内思想教育,筑牢全党政治信仰。当前加强党内思想教育,一方面要推动日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实现党员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注重创新党员经常性教育形式,通过搭建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发掘典型事迹、推行差异化教育等手段,增强党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新时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各级党组织要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等制度,遵循“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各级党组织要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充分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党的十八大以来,惩治腐败的力度史无前例,遏制腐败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标本兼治的反腐工作持续加强。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腐败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特征,新时代要保持党的政治本色,需要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通过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制度,聚焦政策支持力度大、投资密集、资源集中的领域和环节,持续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升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综合效能。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4年第6期